欢迎来到 1000个免费货源网站免费版入口/搜狐百科
全国咨询热线:0783-987968
新闻中心
IPO收紧,并购市场“重燃”?
  来源:1000个免费货源网站免费版入口/搜狐百科  更新时间:2023-12-07 05:26:08

近期,重燃证监会“多箭齐发”活跃资本市场、紧并提振市场信心 。购市证监会表示,重燃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 ,紧并阶段性收紧IPO节奏,购市促进投融资两端的重燃动态平衡 。这让与二级市场息息相关的紧并一级市场VC/PE再次陷入沉思:投资逻辑 、退出策略是购市否需要进一步调整?记者多方面了解到,面对目前资本市场的重燃动态调整,不少创投机构都更加明确今后的紧并投资逻辑和方向 ,此外 ,购市并购重组的重燃退出方式愈发受到投资人的重视  。

更加围绕“关键核心技术”做投资

IPO收紧,并购市场“重燃”?

“之前市场就在传IPO会收紧,紧并我们也专门开会研讨了,购市长远来看,政策还是利大于弊的 。”深圳一VC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。“今后一段时间二级市场主要支持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’,非关键核心的一般企业 ,包括传统的所谓高科技企业将得不到融资支持。今后找项目必须强化‘关键核心技术’这个标准 。”该人士表示 。

虽然硬科技成为近些年的投资主线 ,但真正有竞争力的硬核技术却不可见得很多 。有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:一方面GP为了满足地方引导基金的投资要求,扎堆投资了不少所谓的“硬科技”项目 ,但项目鱼龙混杂,很多都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;另一方面,由于资本过于扎堆某些领域,导致项目估值虚高,即便上市也不可见得有好的体现 。“阶段性收紧IPO,也有助于机构好好梳理眼下的这些项目,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逻辑 ,把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推向资本市场 。”该人士表示 。

对一级市场来说,新规影响投资端的同时 ,还让募资端变得更加“犹豫”。据记者了解 ,新规下发后,有近期拟投资创投基金的个人LP表示暂缓出资,将观望一段时间后再做决定 。

对于此次新规影响最大的退出端,有券商人士对记者分析 ,从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表态来看,真正的科技创新领域融资仍将获得支持 。“目前仅仅是阶段性收紧IPO,等一二级市场实现必定的平衡 ,应该还是会保持常态化IPO的 。”

但不少机构已经意识到 ,不能仅以IPO作为主要的退出路径 ,“我们也正在重新研究项目的退出工作 ,不必定要等到上市 ,可以跟企业一起寻求并购的机遇 ,或者在一级市场上退出 。”上述VC机构负责人表示  。

倒逼生物医药企业学会自我“造血”

IPO收紧,对部分研发投入大 、周期长 、对资本依赖较大科技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,例如生物医药行业 。“其实这段时间生物医药的投融资、包括药企上市,都已经比较坎坷了 ,收紧IPO对中后期的投资退出确实影响很大 ,对我们做早期投资的影响有限。”深圳一位医药投资人对记者表示 。

今年以来,生物医药在资本市场上频频遇冷 。先是科创板上市节奏不及预期 ,再是市场传闻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,随后声势浩大的医药反腐将药企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,给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。

有业内人士直言 ,近期出台的无论是IPO阶段性收紧 ,还是适当限制再融资,都深刻地反映了监管的一个态度 :IPO不再是高管和投资机构的套现工具,再融资也不会为公司连年亏损无限制兜底。

“医药投资的募资肯定会加剧 ,对于要融资的企业来说 ,更需要降低估值 ,先活下来再说 。”上述医药投资人表示 ,资本寒冬将倒逼药企更加注重内部的开源节流 ,砍掉一点儿非核心的管线 ,更加务实地开展一点儿外部合作 。此外  ,药企还需要更加注重拓展短期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业务  ,实现自我造血 。而对于医药投资人来说 ,一二级套利不再可取 ,投早投硬才是正道。

对于退出,此前接受记者采访的华锷资本CEO安宁曾表示  ,其实不少医药领域的机构投资者已纷纷调低IPO的预期  ,“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 ,中国的创新药才刚刚起步 ,所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都去努力IPO ,不符合行业规律 ,也不太现实 。”安宁表示,未来5-10年内  ,绝大多数Biotech将会通过并购重组完成升级转型,这才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。

安宁举例,从美国的Biotech历史投融资数据来看 ,投资人通过IPO退出的案例仅占不到20%,而通过并购重组退出的案例则高达30% 。“我个人认为,未来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 ,并购重组将成为主流 ,而不是IPO 。”安宁表示。

产业逻辑成并购退出新驱动力

IPO阶段性收紧,机构投资者再次将目光投向并购 。事实上,监管也表态将大力支持并购重组发展 。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 ,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 、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 。下一步,证监会将坚持问题导向,顺应市场需求 ,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。一是适当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,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 。二是优化完善“小额快速”等审核机制 ,延长发股类重组财务资料有效期,进一步提高重组市场效率 。三是出台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可转债购买资产的相关规则 ,丰厚并购重组支付方式 。四是推动央企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力度,将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渠道注入上市公司,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。据证监会披露,2019年以来 ,每年全市场并购重组3000单左右,交易金额均超过1.5万亿元。

事实上 ,A股历史上出现过多次IPO收紧或者暂缓的情况,而每一次出现,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并购,由于此前几次都出现过IPO和并购此消彼长的现象,因此业内将此称为“跷跷板现象”。此轮IPO收紧 ,这种现象是否会再次重演 ?

“以前是增量时代 ,现在是存量时代,应该不会再出现跷跷板现象。”和君咨询创始人陈思南对记者表示 。

晨壹投资也发文分析称 ,在2013-2015年的那一波并购潮中 ,未上市公司的证券化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需求是最根本的推动力。但如今企业的证券化率已高 ,随着二级市场成熟,上市公司并购更看重整合效果 ,而不再需要市值管理 ,因此 ,产业逻辑如今成了并购重组的新动力。

产业逻辑驱动下 ,并购市场会怎样走 ?陈思南分析 ,第一,对企业而言,存量时代仅仅有“抱团取暖”才能实现跨越,因此 ,上市公司做并购必定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核心诉求,那就必定会寻找能与自身有很强的协同效应标的;第二  ,IP0即便阶段性收紧 ,并购也不会出现多大的量变,因而如今企业做并购更多考虑质量而不是数量 ,也仅仅有真正优质的未上市项目才能获得并购机遇;第三 ,互补性仅仅是并购的前提,如今上市公司会更多考虑双方能否完全整合到一起 、实现“1+1>2”的效应 。

黑崎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兴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,在退市制度仍未完善之前 ,频繁的IPO和再融资会形成资本的“红海效应”,而支持并购重组业务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,久而久之 ,则有助于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好的并购环境 ,提供多一个退出路径  。

鼎业投资创始合伙人吴良群也认为 ,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仅需要活跃的IPO市场 ,也需要活跃的并购重组市场 。“特别是我们经济正往高质量发展方向走  ,更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。”

无论对于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,业界都期待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 ,IPO与并购不再此消彼长 ,而是顺资本市场周期同频共振。

来源:证券时报官微

声明 :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 ,股市有风险  ,投资需谨慎 。

责编:何予

校对 :廖胜超

数据宝

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
地址:云南省曲靖市

电话:0793-986955

传真:0783-987232

邮箱:wuyingqu3731@126.com

0.3647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1000个免费货源网站免费版入口/搜狐百科  sitemap